热点新闻、时事解读一网打尽,资讯导航,让您随时随地了解世界风云。
免费加入

科技支撑坚实有力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中国经济蓄势待发

文章编号:8时间:2024-12-27人气: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年经济工作进行总结,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并对明年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和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

一、 我国经济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根本趋势更加明显 科技支撑坚实有力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经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经济增长预计为5%左右,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我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前,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以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高技术领域成为大国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

应当认识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并未改变。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依靠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动能,新动能的培育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动力之源,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根本手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科技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围绕夯实科技创新根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潜力活力全面发力。

二、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我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开辟了壮阔前景。

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可靠物质技术基础。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稳步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十一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基础研究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212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6.65%,并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重点行业科技领军企业持续壮大。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和南京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重大科技成果蓬勃涌现,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23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7.73%。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智能网联、无人工厂等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发展,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7%,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产业绿色化转型成效显著,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九年保持世界第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等走在世界前列,推动构建绿色经济新格局。

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为高质量发展筑牢高水平安全底座。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精准发力,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针对航空发动机、工业母机等短板产业,加强技术攻关,补齐产业链。针对5G、新能源汽车、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强化与人工智能、绿色技术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针对冶炼、钢铁等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升级产业链。深空、深海、深地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化运营,潜水器载人谱系化发展,“地壳一号”钻井深度超过9000米。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取得新成效,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

三、 持之以恒抓好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我们要以提升重大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以更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抵消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引领。需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制定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分阶段、分领域加快推进实施。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能力安全建设为引领,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加强战略部署、系统布局,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深刻阐释了什么是科技强国、怎样建设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强化有组织基础研究,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完善体系化攻关体制机制,塑造非对称制衡能力,扭转重点领域“卡脖子”的被动状态,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加强全球资源聚合,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升科技治理能力。

加快部署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基础软件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在巩固已有科技优势基础上,超前布局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凝练实施一批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及时启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强化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协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以经济政策为主线,以社会政策为保障,以科技政策为发力点和主攻方向,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与强创新,把科技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不断巩固经济回稳向上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什么阶段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上。 一、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背景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一,美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处于恢复期、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仍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科技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必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能源与气候变化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格局转变的重要因素,全球进入绿色工业革命的黎明期和发动期,中国有望成为绿色工业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 第四,世界贸易格局随着各类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呈现复杂化的特征。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 整体的宏观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但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下调,经济结构出现显著性的改善。 2010-2014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从10.4%下降到7.4%;产业结构出现显著性变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6.7%下降到42.6%,第三产业从43.2%上升到48.2%。 二、三产业比重出现逆转。 [1][2]其次,就业规模总体扩大,就业结构转换特征突出。 2010-2014年期间,总体就业规模从7.61亿人上升到7.73亿人(增加1000多万人)。 城镇就业规模明显上升,从3.47亿人上升至3.93亿人(增加了4600万人),占总就业比重从45.6%上升到50.8%;乡村就业规模显著下降。 就业的产业部门分布继续呈现显著变化,2010-2013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36.7%下降到31.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34.1%上升到38.5%,服务业部门的就业贡献显著增强,净增加3300万人。 就业的所有制部门继续呈现多元化。 第三,物价水平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和较低水平。 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趋向合理,从2011年的5.3%下降到2014年为2%;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现通货紧缩,2014年为-1.9%,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客观现实,应当引起关注。 第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外贸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合理范围。 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货物贸易继续呈现增长态势,货物出口和进口分别从2010年的1.58万亿美元和1.40万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2.21万亿和1.91万亿;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从1702亿美元和1922亿美元增加到2222亿美元和382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GDP的比重由3.7%下降到2.1%,对2010-2014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整体上是负的,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受外部需求影响,从较高速增长转向较低速度增长的客观现实。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优异的。 2011-2014年间,经济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和物价均是稳定的。 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世界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条件下,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此外,“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明显,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取一定成绩,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出现显著下降。 这些成绩也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依旧存在,全球发展的不公平、不平衡依旧存在,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以及结构调整的影响产生外部不确定性。 从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来看,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推动性因素仍需夯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首先,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仍旧是显著的,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虽有显著增强,但总体竞争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体上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式的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仍需大力改善。 其次,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 再有,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约束矛盾更加突出。 二、 “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初步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 承接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轨道:经济增长中高速“相对稳定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调整期”;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增长点培育期”;收入分配的“显著优化期”;以人口布局、经济发展和资环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期和基础夯实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期”;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综合战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级期”。 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经济中高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GDP水平逐步接近高收入国家,进入较高收入富裕型社会阶段。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也相应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7件;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积极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推进城镇体系优化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人口。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中国经济竞争的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改革不断深化。 “十三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的协调统一。 三、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思路(一) 惠农强农,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是一个有着13.6亿人口的人口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己养活自己。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农业与农村的稳定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1增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包括就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也是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农业产业从资源型向知识型、科技型的转变。 4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林权、草原等产权制度,规范、有序、公平地完善农业经营资源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升规模经济效益,保障农民对农业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5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6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全面加强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任务。 在需求结构上,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在产业结构上,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绿色发展。 1改善需求结构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能够同步。 优化消费环境,支持和规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绿色消费。 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转变,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引导和鼓励旅游休闲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优化生活服务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 投资需求仍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撑。 要在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降低民间投资门槛,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共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 在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更多地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加快升级,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以工业化、信息化引领提升城镇化水平。 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等工作,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 制造业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制造业加快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把新兴产业壮大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制定产业发展要素指南和技术路线图,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 4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落实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增强各类服务业企业活力,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降低民营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构建公平竞争的服务贸易市场环境,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5推动和支持大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中小企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3]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6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 (三)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支撑,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科技支撑,也是当前中国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支持要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统筹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想科技强国迈进的基础。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全球视野下的科学研究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和规模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 2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教育。 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各级教育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模式,缩小教育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满意度。 遵循时代发展要求、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战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各类学校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学生培养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完善教育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模式,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全方位提升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 3完善人才强国战略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第一要务,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4](四)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区域之间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国土空间和资源高效利用、人口布局与经济发展与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格局,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到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上。 1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公平配置,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互益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做到有序开发、高效开发、协调开发、可持续开发,建成经济发展、人口布局和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推进城镇化高效、包容增长,构建科学的大中小城市体系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需求结构调整的动力,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协调良性互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在能源领域,继续完善跨地区的电力、油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在交通领域,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依托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东中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 落实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促进区域间、区域内、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 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什么阶段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上。 一、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背景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一,美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处于恢复期、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仍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科技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必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能源与气候变化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格局转变的重要因素,全球进入绿色工业革命的黎明期和发动期,中国有望成为绿色工业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 第四,世界贸易格局随着各类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呈现复杂化的特征。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 整体的宏观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但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下调,经济结构出现显著性的改善。 2010-2014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从10.4%下降到7.4%;产业结构出现显著性变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6.7%下降到42.6%,第三产业从43.2%上升到48.2%。 二、三产业比重出现逆转。 [1][2]其次,就业规模总体扩大,就业结构转换特征突出。 2010-2014年期间,总体就业规模从7.61亿人上升到7.73亿人(增加1000多万人)。 城镇就业规模明显上升,从3.47亿人上升至3.93亿人(增加了4600万人),占总就业比重从45.6%上升到50.8%;乡村就业规模显著下降。 就业的产业部门分布继续呈现显著变化,2010-2013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36.7%下降到31.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34.1%上升到38.5%,服务业部门的就业贡献显著增强,净增加3300万人。 就业的所有制部门继续呈现多元化。 第三,物价水平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和较低水平。 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趋向合理,从2011年的5.3%下降到2014年为2%;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现通货紧缩,2014年为-1.9%,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客观现实,应当引起关注。 第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外贸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合理范围。 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货物贸易继续呈现增长态势,货物出口和进口分别从2010年的1.58万亿美元和1.40万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2.21万亿和1.91万亿;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从1702亿美元和1922亿美元增加到2222亿美元和382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GDP的比重由3.7%下降到2.1%,对2010-2014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整体上是负的,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受外部需求影响,从较高速增长转向较低速度增长的客观现实。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优异的。 2011-2014年间,经济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和物价均是稳定的。 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世界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条件下,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此外,“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明显,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取一定成绩,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出现显著下降。 这些成绩也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依旧存在,全球发展的不公平、不平衡依旧存在,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以及结构调整的影响产生外部不确定性。 从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来看,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推动性因素仍需夯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首先,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仍旧是显著的,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虽有显著增强,但总体竞争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体上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式的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仍需大力改善。 其次,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 再有,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约束矛盾更加突出。 二、 “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初步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 承接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轨道:经济增长中高速“相对稳定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调整期”;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增长点培育期”;收入分配的“显著优化期”;以人口布局、经济发展和资环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期和基础夯实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期”;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综合战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级期”。 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经济中高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GDP水平逐步接近高收入国家,进入较高收入富裕型社会阶段。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也相应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7件;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积极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推进城镇体系优化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人口。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中国经济竞争的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改革不断深化。 “十三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的协调统一。 三、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思路(一) 惠农强农,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是一个有着13.6亿人口的人口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己养活自己。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农业与农村的稳定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1增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包括就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也是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农业产业从资源型向知识型、科技型的转变。 4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林权、草原等产权制度,规范、有序、公平地完善农业经营资源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升规模经济效益,保障农民对农业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5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6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全面加强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任务。 在需求结构上,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在产业结构上,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绿色发展。 1改善需求结构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能够同步。 优化消费环境,支持和规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绿色消费。 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转变,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引导和鼓励旅游休闲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优化生活服务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 投资需求仍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撑。 要在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降低民间投资门槛,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共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 在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更多地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加快升级,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以工业化、信息化引领提升城镇化水平。 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等工作,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 制造业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制造业加快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把新兴产业壮大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制定产业发展要素指南和技术路线图,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 4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落实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增强各类服务业企业活力,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降低民营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构建公平竞争的服务贸易市场环境,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5推动和支持大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中小企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3]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6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 (三)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支撑,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科技支撑,也是当前中国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支持要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统筹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想科技强国迈进的基础。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全球视野下的科学研究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和规模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 2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教育。 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各级教育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模式,缩小教育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满意度。 遵循时代发展要求、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战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各类学校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学生培养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完善教育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模式,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全方位提升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 3完善人才强国战略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第一要务,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4](四)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区域之间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国土空间和资源高效利用、人口布局与经济发展与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格局,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到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上。 1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公平配置,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互益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做到有序开发、高效开发、协调开发、可持续开发,建成经济发展、人口布局和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推进城镇化高效、包容增长,构建科学的大中小城市体系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需求结构调整的动力,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协调良性互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在能源领域,继续完善跨地区的电力、油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在交通领域,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依托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东中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 落实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促进区域间、区域内、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 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什么阶段 必须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落实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期,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攻坚期,是落实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继续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治理;继续巩固和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绿色增长、创新增长、包容式增长的轨道上;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不断优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协调发展、公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上。 一、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背景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一,美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欧盟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处于恢复期、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仍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科技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必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能源与气候变化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格局转变的重要因素,全球进入绿色工业革命的黎明期和发动期,中国有望成为绿色工业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 第四,世界贸易格局随着各类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呈现复杂化的特征。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 整体的宏观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但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下调,经济结构出现显著性的改善。 2010-2014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从10.4%下降到7.4%;产业结构出现显著性变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6.7%下降到42.6%,第三产业从43.2%上升到48.2%。 二、三产业比重出现逆转。 [1][2]其次,就业规模总体扩大,就业结构转换特征突出。 2010-2014年期间,总体就业规模从7.61亿人上升到7.73亿人(增加1000多万人)。 城镇就业规模明显上升,从3.47亿人上升至3.93亿人(增加了4600万人),占总就业比重从45.6%上升到50.8%;乡村就业规模显著下降。 就业的产业部门分布继续呈现显著变化,2010-2013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36.7%下降到31.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34.1%上升到38.5%,服务业部门的就业贡献显著增强,净增加3300万人。 就业的所有制部门继续呈现多元化。 第三,物价水平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和较低水平。 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趋向合理,从2011年的5.3%下降到2014年为2%;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现通货紧缩,2014年为-1.9%,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客观现实,应当引起关注。 第四,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外贸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合理范围。 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货物贸易继续呈现增长态势,货物出口和进口分别从2010年的1.58万亿美元和1.40万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2.21万亿和1.91万亿;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从1702亿美元和1922亿美元增加到2222亿美元和382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货物和服务贸易净出口对GDP的比重由3.7%下降到2.1%,对2010-2014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整体上是负的,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受外部需求影响,从较高速增长转向较低速度增长的客观现实。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是优异的。 2011-2014年间,经济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和物价均是稳定的。 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世界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条件下,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此外,“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明显,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取一定成绩,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出现显著下降。 这些成绩也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依旧存在,全球发展的不公平、不平衡依旧存在,这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以及结构调整的影响产生外部不确定性。 从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来看,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推动性因素仍需夯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首先,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优势仍旧是显著的,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虽有显著增强,但总体竞争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体上尚未形成创新驱动式的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仍需大力改善。 其次,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 再有,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约束矛盾更加突出。 二、 “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初步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 承接这一经济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发展轨道:经济增长中高速“相对稳定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调整期”;以创新驱动、绿色驱动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增长点培育期”;收入分配的“显著优化期”;以人口布局、经济发展和资环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格局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期和基础夯实期”;以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升级期”;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综合战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升值期”;以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升级期”。 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经济中高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均GDP水平逐步接近高收入国家,进入较高收入富裕型社会阶段。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大力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基本实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也相应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7件;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积极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推进城镇体系优化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人口。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通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中国经济竞争的新优势,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改革不断深化。 “十三五”时期是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的协调统一。 三、 “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思路(一) 惠农强农,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是一个有着13.6亿人口的人口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己养活自己。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农业与农村的稳定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1增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包括就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也是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农业产业从资源型向知识型、科技型的转变。 4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 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林权、草原等产权制度,规范、有序、公平地完善农业经营资源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升规模经济效益,保障农民对农业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5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6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全面加强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任务。 在需求结构上,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在产业结构上,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绿色发展。 1改善需求结构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能够同步。 优化消费环境,支持和规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绿色消费。 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转变,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引导和鼓励旅游休闲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优化生活服务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 投资需求仍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撑。 要在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降低民间投资门槛,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共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 在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更多地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加快升级,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以工业化、信息化引领提升城镇化水平。 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等工作,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 制造业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必须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促进制造业加快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把新兴产业壮大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制定产业发展要素指南和技术路线图,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 4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落实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增强各类服务业企业活力,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降低民营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构建公平竞争的服务贸易市场环境,推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5推动和支持大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中小企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3]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6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 (三)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支撑,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科技支撑,也是当前中国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核心支持要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统筹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想科技强国迈进的基础。 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全球视野下的科学研究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和规模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 2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教育。 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各级教育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模式,缩小教育发展水平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满意度。 遵循时代发展要求、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发展战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各类学校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学生培养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完善教育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模式,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全方位提升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 3完善人才强国战略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第一要务,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4](四)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区域之间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国土空间和资源高效利用、人口布局与经济发展与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格局,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到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上。 1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公平配置,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互益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做到有序开发、高效开发、协调开发、可持续开发,建成经济发展、人口布局和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推进城镇化高效、包容增长,构建科学的大中小城市体系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预计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需求结构调整的动力,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协调良性互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在能源领域,继续完善跨地区的电力、油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在交通领域,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依托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东中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群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 落实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促进区域间、区域内、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 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相关标签: 创新卫体产业科技经济产业经济中国新质科技生产力我国教科全国政协发展

上一篇:失事客机被击落克宫回应

内容声明:

1、本站收录的内容来源于大数据收集,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2、本站收录的内容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3、本站不接受违法信息,如您发现违法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处理!
4、本文地址:https://pa9.wpfx8.cn/article/66297e1462dd38333179.html,复制请保留版权链接!


温馨小提示:在您的网站做上本站友情链接,访问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随机文章
服装服饰视频教程下载-服装服饰培训课程学习-服装服饰视频资源大全

服装服饰视频教程下载-服装服饰培训课程学习-服装服饰视频资源大全

这里为您提供了全面的服装服饰视频教程下载,服装服饰培训视频教程,服装服饰相关的视频资源学习下载,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6:47:22

正在处理 漏看检查单为孕妇做子宫息肉切除 北京五洲妇儿医院

正在处理 漏看检查单为孕妇做子宫息肉切除 北京五洲妇儿医院

为什么手术前检查出怀孕了,没有告知我们,还照常做手术,近日,新京报记者收到读者投诉,称今年8月份在北京五洲妇儿医院进行子宫息肉切除和双侧输卵管疏通两项手术,事后查看术前检查单时发现,术前已是怀孕状态,北京五洲妇儿医院称,检查报告单与其他患者的化验单放在了一起,在粘贴化验单时漏掉了,新京报记者就此事致电北京五洲妇儿医院求证,对方称,...。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4:46:09

樊振东宣布 退出世界排名 但不会退役

樊振东宣布 退出世界排名 但不会退役

在巴黎奥运会获得乒乓球男单、男团冠军成就大满贯的发微博宣布,将退出世界排名,但不会退役,樊振东表示,五月写下lastdance的时候已经预想到了巴黎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必将全力以赴为国而战,圆满完成奥运任务后,由于巴黎周期遗留了巨大心理消耗,除了下届确定参加,我对未来职业生涯尚未展开具体规划,近日颁布了不参赛就罚款的新规,个人...。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4:42:03

失事客机被击落 克宫回应

失事客机被击落 克宫回应

综合路透社、法新社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2月26日报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26日表示,对于阿塞拜疆航空公司客机在哈萨克斯坦坠毁的原因,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作出任何假设都是错误的,佩斯科夫呼吁大家等待调查结束,他说,目前,正如你所说的,调查正在进行中……在调查得出结论之前提出任何假设都是错误的,有说法称,25日在哈萨克斯坦坠毁的...。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4:37:43

村T 最炫的民族风哪里找 大舞台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村T 最炫的民族风哪里找 大舞台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短片中的是贵州凯里市的,村T,表演,何谓,村T,想必大家都知道贵州有个大火的,村BA,,也就是农村举办的篮球赛,村T,,顾名思义,就是乡下举办的T台走秀,继,村BA,之后,今年七月,贵州省凯里市的,村T,民族服装秀也火爆出圈,脚踏乡土路炫出民族风村民们是如何走上T台的,村T,火爆出圈给当地村民和传统服饰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去贵州凯...。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4:33:50

美国博主批评美国政府不作为 中国的一切令我感到震撼! 透视

美国博主批评美国政府不作为 中国的一切令我感到震撼! 透视

中国日报网12月26日电美国博主belflowerzzzz日前在社交媒体TikTok上发布视频批评美国政府的不作为,称中国的一切都令其感到震撼!该博主称在中国度过了一段相当快乐的时光,她感觉中国的一切都要比美国先进得多,她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棒的国家,因为中国正在做事半功倍的事情,而美国却在做事倍功半的事情,她认为在中国感到很安全,...。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4:32:08

跨年特稿丨觉醒的非洲谋求团结自主发展

跨年特稿丨觉醒的非洲谋求团结自主发展

新华社内罗毕12月27日电跨年特稿,觉醒的非洲谋求团结自主发展新华社记者应强2024年,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角的不结盟运动第19次峰会和第三届南方首脑会议先后在东非国家乌干达举行,到51位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非盟委员会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非洲展现出谋求团结自主,实现共同发展,携手奔赴现代化的决心、信心和行动力,今日非洲,正...。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4:30:32

科技支撑坚实有力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中国经济蓄势待发

科技支撑坚实有力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中国经济蓄势待发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年经济工作进行总结,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并对明年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和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以科技创新引领...。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4:26:17

赓续文脉 厚植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底色 人民观点

赓续文脉 厚植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底色 人民观点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不久前,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有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在与习近平主席会见时,智利总统博里奇特地带来了他在圣地亚哥国际书展上看到的西班牙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

互联网资讯 2024-12-27 14:23:32

苏林清祁煜小说前章节剧情_(炮灰反派他觉醒了【娱乐圈】)苏林清祁煜小说的剧情介绍-双男主小说

苏林清祁煜小说前章节剧情_(炮灰反派他觉醒了【娱乐圈】)苏林清祁煜小说的剧情介绍-双男主小说

炮灰反派他觉醒了【娱乐圈】的主角是苏林清祁煜,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苏林清祁煜小说的剧情内容炮灰反派他觉醒了【娱乐圈】第一章节剧情介绍剧情介绍:娱乐大爆料V发布消息称著名导演何向明的新戏《危城之下》已确认开机时间,并且透露男主将由影帝担任,但具体是哪位影帝并未明确指出。

最新资讯 2024-12-23 11:49:42